到今年 4 月刚好全职独立开发两年了,总结这两年独立开发结果:希望通过独立开发获得一份可持续的收入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生活失败了。不过确实做出了自己还算满意的产品,上过 AppStore 首页推荐,也得到了一些用户的认可,不算瞎忙活。
商业上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过去几个月平均每个月收入只有三千多人民币。因为收入是我和设计师大点两个人五五分,所以每个月到手一千多。这钱差不多只够点外卖的。
但是怎么说呢。我认为人生是一个过程,每一段时间认真投入了就好。不能因为没有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否定了整个过程。如果只关注结果,每个人最后都会死亡。生命就变成了几个点,失去了很多乐趣。最后我和大点的共识是:只是这样很遗憾、很可惜。我们无法达成理想中的闭环:用户体验优先,打造用户喜欢的产品 → 用户满意付钱 → 用户口碑传播→ 做出更好的产品。
在这两周年之际我们决定停止全独立职开发,核心原因是在小而美 App 赛道,当下我们无法通过我们的个人努力维持可持续的运转(能力有限)。文末会带上我们的联系方式,如果有工作机会欢迎推荐一下。下面会分享总结为什么这条路我们没有走通,以及一些独立开发的经验教训。希望对想要尝试以及正在做的朋友们有一点帮助。
先介绍一下我们。我们的核心成员是 3 人,我(富贵)负责产品决策和 iOS 开发,设计师大点。还有一个兼职的插画师有限。
因为 iOS 的开发生态已经很成熟了,常规的 app 该有的都有了。我又只是一个人,不想做太复杂的项目。因此选择了当时 iOS 的一个新特性小组件方向,再结合一个细分方向,通过更好的设计做出差异化。当时也是观察了一圈独立开发生态,发现很多都是一个程序员或者产品经理。一般都是偏功能性的方向,强调设计差异化的比较少。刚好我和设计师都想做一个好看的产品,因此就选定了这个方向。
选择突出设计还有一个原因是防抄袭。因为一个人做的 App ,是无法建立功能壁垒的。所以如果只是简单的一个产品 idea ,要是火了很快就一出现一堆仿品。但是如果特色是设计,只要不是像素抄袭就没有这个困扰。因为设计关乎审美,不同的设计会吸引不同的人群,这样不会形成直接的竞争。
即便如此,我们随后又各自继续上班去了。转机是因为我刚好认识了一个插画师有限。我说我想做一个下班倒计时主题的小组件,说不定以后还可以赚到钱。有限当时因为 YQ 被迫宅在家刚好有空,于是白天他画,下了班我看他的图,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来来回回一个月后,有了打工人小组件的第一个插画主题。我们三人都对这套主题非常满意,是那种完成了一件作品的感觉。这个主题设计完成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要认真搞一个 App 了。
发布后不久被 AppStore 本周精选了,更是给了我们打了一剂强心剂。还有一个点是我们发现 App 的月留存超过了 50%。因为我们早期的版本功能特别少,3 个月后发现还有一半的用户在用。我们认为这个产品可能还挺有潜力的。于是我按捺不住做自己的产品的冲动,离职全职做这个产品。
半年后( 10 月)我们被编辑收入 AppStore 首页推荐。当时对未来算是充满信心了,以为是起点,结果是巅峰。刚开始只有我是一个人全职,上了首页之后因为觉得可能真的可行,随后不久设计师也就离职一起干了。
我和设计师都有点产品理想主义,不过我们本身也确实没有什么商业经验了。也是受一些独立开发者的故事影响,觉得做出一个用户认可的产品,就足够了。所以我们以为只要做好产品,关注用户体验,力所能及的做好设计就能赚到钱。
当时我设想的商业模型是这样的:一年获取 10 万用户,10% 的用户付费,平均每个用户价值 24 元(我们最初的永久会员是 24 元)。这样一年有 24 万收入,一人一个月有 1 万。虽然不多,但是随着用户基础越来越大,以后收入会越来越高。也不追求暴富,这个收入预期是可接受的。
还有一个假设是就算第一个产品没赚到钱,有了这些用户口碑,我们出第二个产品也会成长的很快。有很大的概率第二个产品可以成功。
当时觉得这个商业模型应该问题不大,但是跑在真实环境里其实一点都不一样😂。这更像是两个温室里的花朵想象的没有摩擦力的世界。
做独立开发只要把产品做出来,不用去做运营推广。这可能是独立开发者最大的误解偏见了。这个认知特别像你问小朋友米是从哪里来的。答:米是从超市买的。
有这个错误认知的可能原因有两个:
稍微留意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商业行为,就会发现销售费用是商品流通中的必要一环。你的产品需要触达潜在用户,你不可能靠自己触达全部用户。于是需要付出一些费用达到这个目的。互联网产品也是一样的。你需要获取用户的注意力来推广自己的产品。你要把一个产品信息推向用户,这中间一定是需要做功的。这是真实世界中存在的摩擦力,不能忽略。
只有某些特别的品类可以不用考虑推广获客的问题。
一类是供不应求,某个痛点只有你解决了,大家都来用。比如 DeepSeek 火遍全球没做任何推广投放。一类是产品自身具有传播性质,每个用户都会潜在的帮你传播,并且这个传播系数在初期大于 1 。比如早期的社交网络,我有了一个社交账号,我会让我身边的朋友一起加入。
还有一类是时代红利型产品。在一些时期下,某个品类的产品会有自然关注度。也可以理解为小风口。在红利期内产品做的好会有平台的自然流量注入。
再举一个纯净水作的例子。纯净水是一个标品,但是你也会发现全国各地卖的纯净水是不同的品牌。理论上,应该是一个品质最好的纯净水占领各个商店。那么为什么没有发生呢?因为产品到用户手中需要交付。除了产品好,还需要有能力把产品推给用户。
我们潜意识会认为一分钱一分货。如果产品做的好,那么就可以有一个 好价钱。那么只要做好产品就可以了。
但是这个认知也是片面的,尤其是在软件产品上。产品质量只是销售收入的一个因素。
好的软件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同样一个功能,你花 1 天写 500 行代码,另外一个人花 10 天写了 5000 行代码。后者的成本是是前者的 10 倍,但是在软件“好”的感知上用户不会用 10 倍的差距。
更全面的用户付费(价值感知)模型是:
用户的付费结果 = 产品质量 x 价值感知 x 消费习惯
产品质量是创作者可以决定的,但是用户侧的价值感知和消费习惯只能去感知适应。千万不要想着去教育用户。
用户的价值感知,就是用户觉得你这个值多少钱。并不是你说你做的多用心,功能有多少,用户就会觉得你应该值多少钱。
效率类的工具价值是最容易被感知的。我本来要花 4 个小时,现在有个工具让我 2 个小时做完。假设我的时薪是 100 元。那么只要工具的价格低于 200 元就会让用户感觉值。所以给挖金矿的人卖铲子是一个好生意。不过很快你就会发现卖铲子不是只有你一家,所以还是需要拼交付。
但是产品除了功能价值,还有情绪价值。情绪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可选商品。功能价值是止痛药,情绪价值是维生素,有他更好,要是收费的话,可能就不要了。
举个例子:手机壁纸。一个壁纸类 App ,订阅后可以下载里面所有的壁纸。那么一个月订阅的价格值多少?对有的人来说,一分钱都不愿意花。有的人觉得值 10 块,有的人觉得值 50 。
那么什么是消费习惯呢?接着壁纸说,有的人一张壁纸 1 元他不愿意付费,但是他愿意看 60 秒广告。说明壁纸在他眼里是有价值的,但是我可以用我的注意力时间支付,或者可以在朋友圈集 50 个赞,但是不愿意支付现金。
所以可能你的产品做的很好很用心,但是你的品类和你的目标人群决定了这个产品是赚不到钱的。用户点赞鼓励一堆,一看要收费扭头就走了。用户说的希望你保持初心其实是希望你保持免费,保持用爱发电。我也听了很多同样的产品,在国内付费很差。但是改为面向欧美市场后,用户的 LTV 提升了 3-6 倍。产品还是同一个产品,真是树挪死人挪活。
我经常看到有人发帖子问有没有简洁好用的 xx App ,其实缺的是不是这类 app ,缺的是免费的 App 。记账软件从第一天有应用商店就有了,你说用户缺的是什么功能?如果你的定位是做一个不赚钱的最好的记账,你就做吧,一做一个不吱声。慈善开发第一人。
你说这个用户要的是免费还是好用?
如果你的产品是需要收入的话,你真的应该尽早收费。哪怕收费从 1 元开始也可以。除非你的产品是靠广告收入的。
一个产品有用户价值的体现是什么?没错,就是用户愿意付钱。
如果你问用户一个功能想不想用,用户回答说的想要可能不是真的想要。这个功能如果要收钱,用户愿意付费,那说明用户是真的想要。
通过收费,可以验证真实的市场需求。如果你是小众高频的垂类应用,可以通过收费尽早辨别哪些是核心用户关注的功能。整个用户盘子里只有愿意付钱的 5% 的用户的需求才是真正重要的。
通过收费也可以判断产品的潜在商业模型,判断是否值得投入,或者投入资源多少。有的产品因为付费转化太差,可能最多开发两三个月就够了。但是如果不知深浅做了半年才考虑付费,时间可能就浪费了很多。
以计算器 App 为例。如果你关注常规的加减乘除,加几个好看的皮肤,你的付费转化一定是很差的。因为对大众来说,计算器的情绪价值是很低的,而且使用频次也不高,所以付费意愿一般。如果不通过付费来验证,是很难靠个人的产品直觉判断出哪些场景是有市场价值的。
需要选择特定场景切入,找到愿意付费的高频人群。下面是我随手搜的一个计算工具,虽然不知道最后商业成绩如何,但是这个路子至少是可行的。对普通人群有价值的计算就是房贷、车贷、个税了。对一个用户来说,付费 10 元知道你的最佳贷款时间,帮你节省几万元,是否愿意呢?有了这个价值锚点付费的场景就很明确了。
但是其实对个人用户来讲还是低频的。其实这个 app 的核心付费用户群是中介销售。对房地产中介或者车的销售员是高频场景,他们会买这样一个 app ,告诉用户哪个贷款方案是最佳的。对他们来说每天都需要为用户计算这个。相比拿个传统计算器写在白纸上,用 app 生成一个方案的图发给用户是一个更加清晰高效的解决方式。对他们来说,这个 App 是 18 还是 38 都是可接受的。
很多人可能担心收费会影响用户风评。这个情况很可能发生,但是我们都早一点认清一个现实比较好: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如果只能选择一部分,选择愿意为你付钱的人喜欢你。关注核心用户的看法。
也可能觉得早期产品不完善感觉收费说不过去。其实付费的鸿沟是有和没有的区别。你产品不完善你完全可以从一个低的价格涨上去。以我的经验,愿意付费的用户对价格容忍度比较高。比如你的产品从 8 元涨到 18 元,对于真正的愿意付费的前 5% 用户转化并不会差很多。对于愿意付费的用户,核心是定价的问题。对于永远不会付费的用户,1 分钱也不愿意出。
前面提到了几个思维上的错误,自然也就反映到产品的执行选择上。
我和设计师在运营推广上做的努力约等于 0 。我们都觉得做好我们擅长的产品上吧。我们两人尝试做推广运营都很费劲,花一天写一个 xhs 笔记效果不好,后面就放弃了(逃避)。
我本来以为用户到了 10 万以后,靠着用户的自我口碑传播就够了。实际上除非产品上自带传播属性,或者你的产品刚好占据了某些人们搜索结果,靠用户自然传播带来的量上很低的。也可能因为我们上一个低频的场景,平均每天自然新增就是 40 左右。其实你想想也合理,我用一个产品觉得还满意,我没动机去跟所有人宣传。另外每个人所能影响到人数很有限,所以如果不是瞄准特定的垂类人群,大众类的产品传播系数都很低。我想到达可接受的自然传播的门槛可能用户要超过 50 万才够。
我们对付费也是特别盲目的乐观,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 App 在国区的评分。超过 3000 人的评分下有 4.9 分。我们现在永久会员的价格是 48 元。对于一个有收费的 App 而言,这个评分算是很高了。
我们以为既然用户对产品满意,我们后面的收费转化就一定会很高。我在全职做的第九个月才上线了收费的会员。即便如此我们都还是很忐忑。
那么转化结果是怎样呢?其实并没有质的不同。
我们第一个无任何权益的会员购买率在 1.5% 左右。然后在一些特别角落加了会员限制以后转化在 3.5% 左右。前阵子给 60% 的小组件主题加了会员限制以后付费转化在 5% 左右。
我和设计师中间还以为是不是功能做的不够多。最近一次我们做了一个个性标题文字小组件。花一个月时间一口气做了 20 多个主题。我想这次怎么样都有用户喜欢的主题吧。我们把这个组件设置为了会员专属,结果从这个小组件跳过去的付费转化也只有 3.5%。说明在用户想使用这个小组件的前提下,他一看需要付费,96.5% 的人就放弃了。
想象中的 10% 付费率是完全达不到。有一个行业内的人士跟我说整体上的付费率在 2% - 7%。所以我的 5% 付费率其实就是一个正态分布下常规的结果。所以这和产品好不好已经没关系了,你的产品定位和人群已经决定了付费转化大概在某一个范围,选对赛道很重要。
我们本来以为有一定用户量下后面的产品启动会更容易,其实也很有限。我们加了一个开屏弹窗说我们做了一个新 app (鸭梨海拔),点击到 appstore 去看的比例大概在 20%。接下来的下载转化就看你后面 App 的数据了。我假设有 10% 的转化,那么最后都转化说 20% x 10% = 2%。如果你能触达你的所有用户,那么 2% 的用户会转化到新的 App 。而且因为小组件其实是个低频应用,每个月打开 App 当用户只占到我们用户数的 10%,因此我们还没有一个好的方式连接到我们的全部用户。另外一方面,一个用户用你的这个 App ,也确实未必会对你个人对你下一个产品感兴趣。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理解我为什么选择停下来。之前我们选择的产品定位单个用户价值太低,达不到商业推广的门槛。我们也没有自我宣传能力和平台红利低成本获得用户。但是如果是当做一个兴趣爱好下班之后做一些有意思的产品,一个月有几千收入感觉也还行。因此我们可能后面当做一个兴趣爱好继续做一点东西。
我眼里的独立开发第一性原理是这样的:
产品成本+用户获取成本 > 用户价值(LTV)
其实并没有什么洞见,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商业规律。
上面的公式拆解一下,假设你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推广成本是 3 元(已经很低了),你的付费转化为 5%。
那么你的产品定价为 ¥3÷0.05 = ¥60 。实际上你不能所有收入都拿来投放,而且平台还会收一些 手续费(苹果的小开发者是 15% 的手续费)。因此你的产品单价应该在 68 元以上才能跑起来。所以很多独立 App 的定价在 68 - 98 ,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定价。但是同样的产品如果是海外市场就比较舒服了,因为欧美的单价从 88 - 168 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当然海外的推广单价也高一点。如果是订阅型产品就更好了。
持续的用户获取就三个路子:
所以我目前在找一份工作了。
如果有产品经理/iOS 开发的工作欢迎大家内推一下(如果可以远程就更好了);人在杭州,有杭州的岗位也很 OK 。
其实是一次打包求职,还有一个设计师大点!如果同时要两个人就更好了。不过设计师因为刚好家里有点状况,还需要几个月才能线下上班。所以如果有远程的或者短期的合作也很欢迎。实际上因为很多独立产品都缺少合作设计师,大点已经参与了一些独立产品的设计。百万用户的产品极简时钟最近的主题是他设计的。
其实我们还有一个前端,hhh 。但是我们的产品没有推进到 web 这一段,所以前端一直没有出现过。
总之如果有工作机会欢迎加我 wx 沟通。
关于成为超级个体或者建立个人 IP 的话题经常在网络上看见。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普通人最没风险的创业了。
所谓超级个体的本质是有流量的内容创作者。独立开发者天然是一个内容创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宣传出去,和用户建立信任。通过内容带来关注转化到自己的产品上,确实是一个相当好的运营方式。而且如果你的社交媒体只做自己产品宣传,其实转化会很低,谁会想要关注一个天天发广告的账号呢?
但是如果真的有做出个人 IP 的能力,你很快就会发现一个矛盾:如果我靠输出内容就能赚到钱,我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自己做的产品赚到钱?假设你有 10 万粉丝,你可以接广告,也可以分销一些垂直课程,或者自己做内容,是否还有必要做一个 App 这么重的产品呢?
总的来说,有一个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和用户建立连接信任有百益无一害。这也许是很多人 build in public 的原因。
从验证一个产品 idea ,做出一个有相当完成度的产品,积攒一定的用户,最后能赚到钱中间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如果不是特别急的话,起步肯定是当做副业鼓捣比较好。这样心态也好一点。
如果你打算尝试独立开发,产品一定是可以做出来。我没见过失败在第一步上的人,难的是做出来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赚到钱。因此起步的时候就要思考如何解决推广和商业化的问题。
![]() |
102
7gugu 15 天前
软件推广真的是独立开发者的痛点,产品做出来了,却不知道怎么触达用户
|
![]() |
104
ttkanni 15 天前 ![]() 打工人这个 App ,刚推出的时候就下载了,付费早鸟会员也一开始就买了。
买这个 App ,最大的兴趣就是好玩 + 美工不错,平时也需要一个看时间的摸鱼神器。但说个实在话,OP 对于收费的捆绑点没有做好差异化,更简单点说就是普通用户能享受什么、会员能享受什么,有什么质的吸引力?买了创始会员后,没有明显感受到收费会员带来的“氪金能力”~ 再就是 App 的生命力,就像网游一样,得有持续的氪金点,吸引用户氪金。打工人的更新方向,个人认为是有点越走越“窄”,主题皮肤,产出的性价比不高,一个新的主题花费时间多,但对于用户而言,可能就没那么感冒。皮肤也要有皮肤的卖点,有更多的交互?足够炫? BUFF 加成?如果都没有,那就真的只是一款皮肤。 个人是一个比较喜欢和创作者沟通的人,2024 年 3 月那会还添加 OP 的微信反馈过对设置交互逻辑的建议。打工人 App 的玩法太单一了,平时除了偶尔换下皮肤没啥玩头。在这一点上,建议 OP 可以拓展下,和打工人类似或相似的功能,比如倒数 / 纪念日 / 番茄时钟 ……,都可以辐射一下。同一个玩法,更多的拓展,覆盖更多的生活场景。 |
106
whyzp2019 15 天前
虽然没用过这个 app ,但是从这个总结中,还是受益良多的!非常感谢楼主
|
![]() |
107
codeSlave24 15 天前
感谢分享 这个是真的有收获
|
108
052678 15 天前
不能因为没有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否定了整个过程。如果只关注结果,每个人最后都会死亡。
|
![]() |
110
darkce 15 天前
我做 App 的思路是,保持简单,减少外部依赖,接近于 0 的维护成本,这样才有机会做 App 矩阵。
|
![]() |
112
callmejoejoe 15 天前
太小众了,虽然大家都是打工人,但作为打工人之一的我看到这个 app 名字就没有想了解的欲望了😂,可能跟内心排斥上班有关
|
113
AndyVerne 15 天前 via Android
很真诚干净的帖子,感谢分享~
|
![]() |
114
kelvansun 15 天前
全文看下来发现,你不是很懂营销啊,把用户的心理变化也分析得深刻。我认为把你的短板补上应该能上一个大的台阶。
|
![]() |
115
sankemao 15 天前
为啥不做点实用的,比如影视播放器,小说漫画阅读器这些,这个小组件纯提供情绪价值,太小资了
|
![]() |
116
sunshy 15 天前 via iPhone
富贵加油,你的 app 都很精美,我成为了打工人小组件那 1.5%的创始会员
|
117
gerrymeng 15 天前
OP 关于 build in public 很让人深思。之前看到国外的博主,直播或公开自己所有的创业过程,以此为自媒体,软件销量不错并且带来了粉丝。 我是学习机械的,有很多抖音博主,从垃圾站回收等,找到机械零件,然后重新修正,让人看起来很爽。
|
![]() |
118
unishare 15 天前
app 做的很好!!
|
![]() |
119
esonL 15 天前
之前做过工具品类软件的开发,前期的商业化设计很明确,针对海外用户,admob 进行买量以及用户价值回收,内部还新增了订阅,目前看订阅每月大概 800 人左右。这种模式感觉很不错,想复制但是感觉还是在推广和买量上有一定的难度。
|
![]() |
120
edisonwong 15 天前
好贴,值得重复再看
|
![]() |
121
Nicholas1012 15 天前
富贵加油!设计上真的很吸引人
|
122
hapsinge 15 天前
居然看到了经常用的 app 开发人员。祝好。
|
125
zouzou0208 15 天前
建立个人 IP 就是 block 跟你毫无交集的人么?
曾经觉得产品不错想发推宣传下,发现被你直接 block 了 我不太明白,从来没有交集的人随意 block, 是不是跟建立个人 IP 矛盾? |
![]() |
126
htfcuddles 15 天前
国内支付意愿本来就低啊,特别是你做的这种可替代性极强的应用。而且从文案看就没打算开拓国外市场吧,app sotre 本来是全球同步,产品立意上就太局限了,国内卖不动,国外没人看,怎么赚钱呢。
|
![]() |
127
taoxishuo 15 天前 via iPhone
我去下载一个试试,支持👍
|
![]() |
128
yangfan1999 15 天前
感谢分享,有收获。
|
129
xjh1024 15 天前
感谢分享
|
130
xjh1024 15 天前
刚刚去下了一下,发现作者在简介里 还把退款和如何取消自动续费 的流程都列出来了
确实有情怀的开发者了 |
131
xu455255849 15 天前
看完了,很有收获 感谢 op 的分享。创业过程本身 也是一种收获
|
132
hetal 15 天前
感谢分享,干货满满,我们也是小团队创业好几年了~
|
![]() |
133
junyuuuu 15 天前
感谢分享,干货满满的复盘,给我这种一直打工的另外一个视角看待工作和创业
|
134
pfjhetg 15 天前
感觉国内市场还是不太行,我们自己的产品出海后就发现赚钱容易多了
|
![]() |
135
guguji5 15 天前
哇,楼主如果找到工作,还有这一份睡后收入,真的棒啊
|
![]() |
136
Eillott 15 天前
看完收获满满,祝福楼主以后一切顺利!
|
137
yvkino 15 天前
写的蛮好的
|
![]() |
138
xin1284 15 天前
支持一下,打工人小组件我是付费购买了永久会员的
|
![]() |
139
MYDB 15 天前 via iPhone
appstore 的点击率是最低的,买来装下软件,此后几年都不会再打开了,天天上推荐位也没用
|
![]() |
140
opengps 15 天前
第一个认知错误:好产品可以不用运营推广。
这一结论其实多少有点错误的成分,你后面也提到了,自带传播属性可以做到,我当初也是因为一个误打误撞的功能被扩展开了,所以感受到过一次被扩散推广的经历 |
![]() |
141
wensonsmith 15 天前
这么好的产品都养活不了一个团队,独立开发太难了
大部分只能作为副业 |
![]() |
142
ddmasato 15 天前
猴塞雷,加油
|
![]() |
143
cz5424 15 天前 via iPhone
有幸付费支持过成为股东会员,很理解独立开发者的难处,也在探索能不能做出一个相对好用的产品,从最开始就接触了打工人,大佬写的产品历程很有帮助
|
![]() |
144
SimleCp 15 天前
没故事的卓同学, 好早就关注你了. 确实推广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哪怕你代码写的是一坨屎. 但是只要用起来没毛病, 就可以挣钱.
|
145
cloakmere123 15 天前
感谢分享
|
146
cloakmere123 15 天前
感谢分享 楼主加油
|
![]() |
147
dongdongdong 15 天前
@magic3584 #5 目前付费了 icost ,我觉得这个软件很完美了,基本满足我的需求,颜值也不错,记账这条路太卷了,已经太多同类产品了
|
148
kehuduanbuxing 15 天前
价格是价值的外部表现。看下来就是价值不太够
|
149
TargaryenChen 15 天前
认真看完了 感谢分享!
|
![]() |
150
magic3584 14 天前
|
151
LiKachung 14 天前
干货满满!
|
152
webszy 14 天前
国内还是付费习惯太差了,要不然按你 aso 成绩付费肯定远不如此,还是好好思考一下国外市场吧
|
![]() |
153
FlorentinoAriza 14 天前
今天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也看到了,我说怎么这么熟悉
|
![]() |
154
FlorentinoAriza 14 天前
推广产品可以看看梁宁的产品课
个人 ip 确实很重要,互联网时代能被看见蛮重要的,其实也是让自己更值钱,金枪鱼大叔有一个演讲不错也可以看看 以前有想法做独立开发后来算了,主要就是推广问题。因为之前公司是外包加自营,自营由学校的资源最后也是没起来。 |
155
patrickyoung 14 天前 via Android
早期付费用户支持一下。
|
![]() |
158
kongkongye 14 天前 via iPhone
非常好,非常认同。
我有一个周活 40k 的浏览器扩展,但是没有商业化,现在想来即使商业化了也赚不到什么钱,因为都是国内的免费用户。 我也有想不通的地方,比如我以为一个产品发布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接触到,决定安装或不安装,后面搜索量会越来越低,会逐渐触达市场的顶,没想到的是搜索量它很平稳,基本上每天都有那么多搜索。 |
159
tangxiangpi325 14 天前 via Android
apple ads 投放太贵了,十几块钱一个用户,根本不赚钱。如果不是新词,做 aso 哪那么容易,app 已经是饱和状态了,我做了快 10 个 app ,赚钱的就两三个,而且投广告带来的用户付费率比自然流量下载的低很多。
|
![]() |
160
YaakovZiv 14 天前
我认为免费和付费可以共存,我认为滴答清单就是案例,我是白嫖这个软件三年以上了,后来因为想用增值功能,我付费订阅了。我白嫖期间用的很舒适,软件没有任何阻挠我正常用的地方,没有干扰,就是体验挺好的,我吐槽给开发者,他们也愿意和我沟通。我付费是因为自己想体验增值功能,并且助力我的工作便捷度。
我很赞同你提到的产品需要运营,好的运营团队可以让产品长寿。 我认为产品先选方向后开发,比如目前需求旺盛的是求职软件,企业端希望有一个开支小的招聘软件,求职者希望有一个免费的求职软件,市政希望有一个平台可以提高本地就业,只有软件不够,要有一个成本低,并且有运营团队维护环境的求职软件。再就是年年都有租房的需求。这也是一个产品方向。 |
161
Yuanlaoer 14 天前
来自 swiftgg 组员的赞!
|
162
stevenchengyofa 14 天前
作为打工人股东会员,iOS 开发,以前经常看桌大的技术博客,表示付完费之后就没怎么打开过 APP ,不想去折腾
|
163
stevenchengyofa 14 天前
是否能开发一款日语,中文学习的 APP ,结合 AI 呢
|
![]() |
164
chanChristin 14 天前 via iPhone
我感觉你这篇帖子写的就挺好的啊,目标用户应该是女性偏多一点,所以还是得在小红书上多发力
|
![]() |
165
panbeta 14 天前
@helloizl 现在开始做有点晚了。3 年前我折腾 Nas 的时候关注到 iOS 上 Infuse 一家独大,而且没有好用的播放软件,觉得是个机会,只是当时工作比较忙抽不出时间来。 后来 fileball, vidHub 等一众软件起来了,到现在已经相当成熟,没必要再入场了
|
![]() |
166
panbeta 14 天前 ![]() 楼主分享得非常细致,我也对楼主说的许多点非常认同。我也来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吧。
![]() 我的 App 目前收入还可以,我认为首要的原因是做了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从而用户愿意付费。 这很自然:用户花一点小钱,我帮他节约时间。 楼主说的需要一开始就付费这点我非常认同。我的 App 从一开始就是付费应用,刚上线的一周定价 1 元,用来排除免费用户,后来随着功能的增加逐步提升至 15 元。其实中间为了获取用户我也做过实验,限免一周,然后看数据,结果发现免费进来的用户(无论美国的还是中国的)都是冲着白嫖来的,几乎没有任何的应用内转化。而且他们使用应用的频率也不高。反而是付费用户,由于付费墙的存在,在购买之前他们会仔细考虑自身是否有这种需求,购买后的存留和使用也更好。 我们做技术的习惯性地会觉得某个新技术出现了,就一定会有商机,其实不然。WWDC 看到小组件发布后,我其实也想过做这种小组件美化 App 的。但是它充满限制的 API 让我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刚需,这应该是 App 本体的延伸,重要的是 App 自身带给用户什么价值。 关于应用体验,我认为应该是在解决硬需求的基础上,使你脱颖而出的部分,而不是一开始就依赖优秀的体验。用户最终的付费动力始终是来源于解决了硬性需要,而不是审美 -- 除非是服务富豪们,单个付费可以 cover 好几年的收入,否则审美、流畅度等指标应当是第二需要考虑的事情。 当你的 App 可以解决用户真正的痛点,同时设计和体验在同类中脱颖而出时,你的 App 自然而然就成功了。 |
168
helloizl 11 天前
@panbeta 不算太晚的,sen 也就是去年下半年开始,xiaoke 然后主做 emby 。而且 emby 的用户很多对于播放器是机油的心态,都会买了尝试,现在主流就是 infuse ,sen ,那几个相对而言没那么好用
|
169
MaxChan 9 天前
感谢分享,点赞👍
|
170
matrixelem007 8 天前
哈哈, 我做了一个记账的,结果就是石沉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