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V2EX  ›  GuuJiang  ›  全部回复第 2 页 / 共 20 页
回复总数  394
1  2  3  4  5  6  7  8  9  10 ... 20  
https://v2ex.com/t/825137#reply7
经典陈年老 bug ,不同人在不同时期遇到的触发词不同,只要习惯使用拼音输入法输英文的时不时总会遇到
330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snw 醉了,没想到你的理解能力低下到这种程度,反正这个帖子肯定也已经沉了,就不要在这里继续浪费公共空间了,如果你还想要继续讨论,就去知乎上开个提问,让更多各行各业的人都参与进来,只想友情提醒你一句,V 站一般情况下无法删帖,希望你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不要后悔在这里留下的黑历史,最后回复一条,此后不会再在这个帖子里回复,大过年的,你自便
你一直扯业务逻辑业务逻辑,什么叫做业务逻辑,以月收入为例“月收入实行超额累进制,3000 以下税率为 5%,3000 至 12000 部分税率为 10%”,这就叫业逻辑,并且白纸黑字地写在了法律条文里,有了这个业务逻辑,在使用速算扣除数计算时,这个速算扣除数就只能是 210 ,不可能是其它任何一个值,否则就违背了前面的业务逻辑,所以 210 不是人为定的!不是人为定的!不是人为定的!是根据“月收入实行超额累进制,3000 以下税率为 5%,3000 至 12000 部分税率为 10%”这个业务逻辑推导出来的,这点都理解不了还讨论个屁的业务逻辑,要是月收入那里敢以任何的理由在 5%、3000 和 10%这几个数字不变的前提下把 210 改动任意一点,你猜会不会被喷出翔,年终奖那里吃亏就吃亏在没有把“超额累进”这四个字明确写出来,所以给你们这种人留下了一点诡辩的空间
至于方案 B ,只要是只以年终奖除以 12 的结果去月收入表里查税率,那就跟方案 D 一样都是分摊到额外的 12 个月,这点都理解不了,确实没有任何讨论的必要了,祝大家春节快乐
331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snw 本来我还觉得你前面说的从业务逻辑角度出发的分析还体现出了你比其他人更理性的一面,别人喷你喷得有点冤,但是从这里的回复看你已经开始逐渐往为杠而杠的方向上发展了,好吧,我继续回应
你要说“速算增添数”不比“速算扣除数”优秀,OK ,我同意,因为这本来就不是这个类比的重点,这个类比是想要说明,无论“速算扣除数”还是“速算增添数”,在计算上都是完全等价的,因为它们分别都是从超额累进的原始定义出发推导出的两种中间结果,这两种中间结果在正确使用的前提下都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忽略了适用条件产生了误用,就会形成完全相反的结果
你说的应该是-3000 而不是-36000 ,这个错误简直比起“-210 还是-2520”那个错误还要离谱,但是好处是足够明显,所以也许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来帮你理解-210 到底错在哪里,先叠个甲,接下来我会使用一些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理解的不严谨的设定,如果你理解有困难,请自行去咨询学数学和学物理的朋友,让他们给你解释,如果我们给前面出现过的所有公式里的一些数字添加上量纲,年终奖的数字量纲为“元”,12 的量纲为“月”,那么元除以月得到了“元/月”,“元/月”乘以月得到元,于是你就会发现 36001 这个和 3000 这两个数字的量纲都不一样,而量纲不一样的数字之间根本就不可能执行加减运算,其实原本的那个错误里之所以-210 应该变成-2520 ,根本原因绝不是像你想的那样“一群数学家为了让数字变得好看而强心凑上去的一个值”,而是乘以 12 后把量纲从元/月变成了元,这样才能和元进行加减运算,“速算扣除数”和“速算增添数”的两个例子里,都是减去或者加上了一个量纲不正确的量,而一旦把量纲修正了,二者都能同时得到正确的结果 1800.1 ,这从另一种角度揭示了原本那个错误的本质
331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GuuJiang 上面第 6 段里有处笔误,“全额累进”应为“超额累进”
331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snw 我完全充分理解你想要表达的所有观点,但是反过来你却并没有理解或者说尝试去理解我的观点
我来从头理一遍你的逻辑,然后一一指出你的逻辑里有哪些陷阱
1. 如果把年终奖并入当月工资计税,会导致税收太高,对劳动者不公平,在这个背景下税务部门开始制定新的税法,这点我完全同意
2. 接下来有 4 种备选方案,按缴税额从高到低依次称为 ABCD 下面我来逐个分析
3. 方案 A:也就是你说的本质,即把年终奖分摊到 12 个月中去合并计税,并且以原本的月收入为起点继续超额累进,我完全同意你说的这个才是年终奖税本来应该有的样子,这个方案对国家来说是最公平的,但是**直接计算年终奖的税**实操较困难,这点我也同意,但是实际也没有那么的困难,只要抛开直接计算这个固有观念,先把分摊后的部分累加以后整体算一个税,再减掉之前月收入已经交过的税,是不是就解决了?实际也没增加多少困难
4. 方案 B:36001*10%,不减速算扣除数,用业务语言描述,相当于把年终奖分摊到凭空多出来的 12 个月上,然后进行全额累进
5. 方案 C:36001*10%-210 ,也就是现行方案,用业务语言根本无法描述
6. 方案 D:36001*10%-2520 ,用业务语言描述,相当于把年终奖分摊到凭空多出来的 12 个月上,然后进行全额累进
7. 约定完上述记号后,我们来一起逐条分析你的逻辑,首先,你说方案 D 的问题是“210*12 后导致了实际上相当于分摊到了凭空多出来的 12 个月,偏离了本质(其实就是说离方案 A 更远了)”,但是你发现没,这个问题在方案 BCD 中都同样存在,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重新以 0 为起点计算税率,只要选择了以 0 为起点计算,自然就已经造成了这个结果了,和 210 乘不乘 12 根本没关系,也就是说在“偏离本质”这个缺点上,BCD 之间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大家都是 50 步笑百步而已
8. 其次,你说方案 C 比方案 B 更优惠,从结果来看确实没错,但是和上面类似,要说优惠的话 BCD 都比 A 要优惠,并且带来优惠的大头贡献仍然是“重新以 0 计算起点”,和这个相比,后面的速算扣除数减多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无关痛痒了,C 相比 B 带来的仍然只是量变而非质变
9. 所以你的所有逻辑无非就是,C 比 D 更“接近本质”,比 B 更“优惠”,所以 C 是最优的选择,我没有总结错吧?这里就体现出你的一个陷阱了,要寻找一个平衡的方案这点本身没有错,但是应该是在 A 到 D 这个范围中寻找,而不是在 B 到 D 这个范围,碰巧 B 和 D 的公式长得只相差后面的速算扣除数,于是造成了“减去一个介于 210 和 2520 中间的数是一个更合理的方案”这样的假象,并且夸大了方案 C 对于两种优势的贡献程度,成功把部分人带进了沟里,得出了“虽然方案 C 不合理,但是方案 D 更不合理,并且方案 C 比方案 B 更优惠”这样一个很具有迷惑性的结论
10. 而我的观点是,我完全同意应该综合考虑公平性和易操作性,去寻找一个介于 A 和 D 之间的方案,这个目的应该通过制定一组新的区间和税率来完成,而不是去修改公式里的速算扣除数,虽然说从业务出发-2520 似乎离 A 更远,但是从数学角度出发却是“选定了 36000 和 10%”这个前提下的唯一解,你说的“把-210 改成-2520 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平衡”这个观点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问题是造成这个不平衡的是从数学角度出发支持把-210 改成-2520 的那些人吗?不是,而是选择了 36000 和 10%的那个人,从它选择了这组数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后面只可能是-2520 ,你为什么不去抨击选择了 36000 和 10%的人而要反过来抨击指出数学不合理性的人呢,为什么仅仅因为-210 看起来更平衡而宁愿选择放弃数学合理性,而不是去选择真正合理的方案:即调整 36000 和 10%这两个数呢?
11. 方案 ABD 都值得拿来讨论和对比,因为他们各自都具备明确的业务含义,而方案 C 连参加这场对比的入场资格都不具备,因为他是一个不自洽的,无法用业务语言来描述的畸形方案,你比起直接认为应该无脑改 D 的人来说确实看得远了一步,但也正是这种自信蒙蔽了你的双眼,拒绝去思考方案 C 的天生缺陷,我从头到尾都没有去讨论过 C 和 D 哪个更优的问题,一直都只是在论述为什么 C 不具备成为备选项的资格,包括我举的那个思想实验的例子,也是换一种角度指出滥用量纲不正确的公式会造成多么荒谬的结果,如果你无法理解这个实验和现实情况之间的联系,以及为什么应该-36000 而不是-3000 ,真心建议你好好补习下数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
12. 然后就是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指出-210 应该是原本-2520 的误用,因为这个错误首先太明显,其次里面有太多的巧合,“工作人员充分地思考了各种方案的利弊,为了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方案,哪怕明知将来要被骂,也要自己默默承担一切,坚持为广大劳动人民谋福利”这种可能性的说服力远远比不上“当初可能根本就没想那么多,本来就是想直接设计出方案 D ,并且懒得再单独给出一组分界点为 36000 ,扣除数为 2520 的表格,而是让实操人员除以 12 后去查 3000 的那个表,结果无意中搞错了 210 的倍数”这种可能性,只不过在被爆出问题后,事后诸葛地发现了“方案 D 同样也不合理”这一理由
332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snw 是你一直思路转不过弯来,一直没有明白“速算扣除数”不是一个可以由制定业务逻辑的人指定的值,他能够指定的只有区间和税率,速算扣除数是实现层面的产物,所以“速算扣除数取多少值合理”这个问题从根上就不应该拿来讨论,如果你想要反驳这一点,请正面回答我前面提出的几条疑问,而不是用一句“不需要意义”搪塞过去,如果你所认为的业务逻辑居然连“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自然语言描述”这一条都满足不了,而是要借助另一个业务在实现过程中产生的公式来描述,你觉得那可以称为一个业务逻辑吗?连描述里面涉及到的每一个常数的意义都解释不出来,还能称之为一个业务逻辑吗?
如果这还是理解不了,不妨来做个思想实验,假设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最开始的月收入那个版本给出的值不是一个“速算扣除数”,而是一个“速算增添数”,取值如下表:
(0, 3000): 0
(3000, 12000): 90
(12000, 25000): 990
并且把计算公式修改为(x - 所属档次的起点)*所属档次税率 + 速算增添数,比如 12002 的所得税=(12002-12000)*20%+990=990.4
这个“速算增添数”是不是比“速算扣除数”更优秀?
第一,速算增添数的计算变得更简单了,下一行的速算增添数可以在上一行的基础上递推
第二,最终的公式变得更好理解了,更加直观地体现出了超额累进的过程
那么假如把现行的月收入的政策中的“速算扣除数”替换为“速算增添数”的版本,相信你不会有意见吧?因为这样的修改对最终税收的计算不会有任何影响,和“速算扣除数”的版本原本就是完全等价的

好了,接下来在这个平行宇宙里,接着重演年终奖的故事,那么最终的版本就会变为
年终奖 36000 的人,税为 36000*0.3=1080
而年终奖 36001 的人,则变成了
(36001-36000)*10%+90=90.1
于是网上讨论的标题不再是《年终奖多发一元,到手少千元》,而是变成了《年终奖多发一元,到手多千元》,那你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从有人指出有问题到税务部门修改算法,需要经历几天?

月收入明明采用了两种完全等价的方法去定义,但是相对应的年终奖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呢?仔细想清楚这些问题,再决定要不要继续坚持你的观点吧
332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snw
> 我是(半个)业务部门,我很讨厌开发用“代码优雅性”、“我觉得应该怎样怎样”来试图直接篡改业务逻辑。
由业务逻辑导致的意外结果,而且有 workaround 的情况下,应该先制定业务逻辑的改进方案,而不是想当然地直接改代码。

引用你自己说的这段话,什么叫作业务逻辑?“3000 以下税率为 3%,3000-12000 的部分税率为 10%”,这种才叫业务逻辑,因为它是用自然语言描述,并且也白纸黑字地写在了官方的文件里,任何一个读懂了这段文字的人都能够计算自己应该交的税,比如我工资 5000 ,交税 290 ,我能对照着官方文档中的业务逻辑清楚地知道每一分钱的来龙去脉,5000 当中的 3000 按 3%应交 90 ,另外 2000 按 10%应交 200 ,合起来一共 290 。这个过程中是不是完全没有用到 210 这个数字?因为“3000 以下税率为 3%,3000-12000 的部分税率为 10%”这段文字已经使用描述一个税收政策所使用的通用语言给出了这个政策的全部信息,至于 5000*10%-210 ,反而不属于业务逻辑,而是实现层面的其中一种选择,实现者可以选择用这个公式,也可以选择不用,总之只要从原始的业务逻辑出发,一定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而过去的文件把某一种具体实现中推导出来的一个常数也写在了业务逻辑里,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也为后面的事件埋下了伏笔,因为把 210 写到文件中,首先就在业务逻辑中干涉了具体的实现方式,其次这个 210 和前面的税率其实是在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描述了同一个业务逻辑,那就给制定业务逻辑的人增加了额外的风险,就是必须要维护这两个数字之间的一致性,比如已经说了“3000 以下税率为 3%,3000-12000 的部分税率为 10%”,那后面对应的速算扣除数就只能是 210 ,根本没有别的选择,一旦变成了其他的数字,就会和前面的描述自相矛盾,并且每次调整了区间和税率时,扣除数必须得要跟着一起变
而后面的年终奖恰恰就踩中了前面埋的这个坑,在 36001*10%-210 这个例子中,根本就做不到像上面一样使用自然语言描述出 36001 中哪一部分的税率是多少,别说 210 了,连 10%都变得无法解释,因为你根本就没法说清楚 10%到底表示哪一部分的税率,这难道不属于业务逻辑有 bug ?
只要是人都会犯错,权威也不例外,一个有错误的文件已经正式发布了,那么在被修改或者废止之前就只能照着执行,这个大家都可以理解,哪怕去论述为什么不能修改,也勉强可以接受,但是非要去说“原本就是故意这样设计的”、“这是更优的选择”,那就简直是在把大家当傻子了,原本这个错误知道的人也不多,从这个帖子的讨论就可以看出很多人也是第一次才知道的,哪怕知道也并不一定完全清楚细节,你非要坚持不余遗力地去为之辩解,导致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错误是多么的低级,税务部门内心表示听我说谢谢你
@print1024 这个完全不是问题啊,首先 AC 自动机命中时本来就知道是哪一个关键词命中的,再额外维护一下从关键词到标签的反向关联不就行了,更简单的是在构造 AC 自动机的过程中直接把标签信息冗余到节点上
AC 自动机几乎是多模式匹配的不二解了,你说的“但是因为单条匹配到还要处理业务逻辑”是什么意思,不妨展开讲讲,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适用 AC 自动机
332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snw 无论是上述两种中的哪一种,最终都不可能推得出 36001*10%-210 这个公式,请正面回答下,这个公式里的-210 这个数值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332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smAmln56i3CJyh4vrFQWMzuvIsZlBks7i9Z78E1zfXc/edit?usp=sharing

做了一个表格,如果结合这个表格都还看不懂问题出在哪里那就确实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其中 A 列指定各区间起点,B 列指定各区间税率,C 列中使用公式通过 AB 两列的数据计算出了速算扣除数,是不是和官方文件中正确版本的取值完全一样?然后把 A 列和 B 列换成历史上曾经推出过的文件中的区间和税率,是不是发现 C 列的结果仍然和文件里是吻合的? F 列是通过超额累进的原始定义的公式来计算税,而 G 列是使用了速算扣除数版本的公式,可以看到二者计算结果完全相同,但是 G 列的公式更简洁,这才是速算扣除数的本质含义

@snw 你一直在强调本质,那请问下,在 3001*10%-210 和 36001*10%-2520 这两个公式里,我可以回答出-210 和-2520 的本质是什么,而在 36001*10%-210 这个公式里,你能说出这个-210 的本质吗?难道就是个为了达到“优惠但又不完全优惠”这个目的而随意添加的一个任意的值吗?你一直强调相比起不减速算扣除数(其实也就是选择了全额累进)来说“优惠”了,如果不想给优惠,那就直接选择全额累进,如果想要给优惠,那就老老实实提供正确版本的超额累进,如果觉得照搬月薪的区间优惠力度太大了,那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区间和税率(也就是表格里的 AB 列),并且计算出新的 C 列,而不是现在这个结果
政策制定者的真正想法确实是一出罗生门,我们所有人能做的只有分析和猜测,但是从一般人的常理出发,你觉得是
A:原本想要制定一个超额累进的策略,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超额累进的公式含义,把一个化简后的公式当成了原始公式,搬错了参数
还是
B:出于某些我等 P 民无法理解的苦心,去精心设计了一个形式上长得像超额累进的简化版公式,同时照搬了另一个已有的超额累进公式里的一组参数,然后事后声称这个既不是全额累进,也不是超额累进,而是为了给优惠而精心设计的第三种世界上还不存在的税收算法,所有不理解背后的良苦用心的人都是哗众取宠的小丑
这两种哪种的概率更大?
332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changnet 那为什么不能是 36001x10%-2520=1080.1 呢?这难道不是更优惠?说白了,在正确的版本中(比如月薪),法律文本明确写了,3000 以下税率为 3%,**3000-12000 的部分**按 10%,基于这个前提才算出了速算扣除数为 210 这个数字,所以可以明确地回答以下问题
1. 我国的征税税率是多少?
答:超额累进税率,3000 以下 3%,3000-12000 的部分 10%,等等
2. 计算公式 3001*10% - 210 中的-210 的含义是什么?
答:是对上述的超额累进税率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中间结果,相当于把超额累进当成全额累进计算后多出的部分,减去以后就能还原为超额累进
而在 36001x10%-210 这个公式里,能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吗?根本就不能,假如把物理公式中的量纲的概念进行一个广义的推广的话,可以说这个公式连量纲都不对

问题的真正本质是,对于一个税收策略的制定者,可供他调整的参数包括:
1. 全额累进还是超额累进
2. 各档次的区间以及税率
至于速算扣除数,压根就不是一个自由的参数,是在当选择了超额累进策略以及确定了区间和税率后自然就确定了的一个值,它的值完全由区间和税率来决定,拿 excel 举例的话,前两个参数是用户可以自由输入的值,而速算扣除数那里放的应该是一个公式,根本就不应该由用户去输入

而由于“减去速算扣除数”那个版本的公式太过于深入人心,导致了很多人,包括年终奖政策制定者,实际操作的人员,以及这个帖子里的一部分人,都把它当成了原始的公式,误以为速算扣除数是一个可以根据各种理由去自由调整的参数,于是把讨论的方向歪到了“速算扣除数应该选多少才合适”上去

政策制定者真正应该去操作的是选择全额还是超额,以及确定区间和税率,如果选择了全额,那么自然就不存在速算扣除数,也就是你们所说的不减或者减 0 的情况,如果选择了超额,那么就应该在确定完区间和税率后重新计算出新的速算扣除数,也就是说对于全额/超额,以及区间和税率的选择,才具备讨论的基础,区间合不合理,税率高了还是低了,在这类问题上才值得各方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而对于一个原本是由其他的参数间接确定的值去讨论取多少合适,以及取值的理由,只能说 not even wrong
333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gtx990 @anzu 因为“难道 XXX 不比你懂”、“你笑 XX 不懂 XX 、XX 笑你不懂 XX”之类是反智主义者最喜欢使用的话术,对于认真讨论学术问题的人极尽嘲讽,给对方贴上“读书读傻了”之类的标签,宣扬一些所谓的“看上去很蠢实则精妙”的东西是最容易吸引到眼球的,因为这种东西最容易成为饭桌上的谈资,所以看到这种“反主流”的言论时甚至都不愿意自己去动手求证下,直接就点了赞,甚至都没有发现错误的算法其实压根没有“优惠”,反而还导致了多收税,其实到底是多收还是少收压根就和“制定政策时有没有失误”没有任何关系,可见基础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333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mcluyu 因为文件里有三个不同的表格
第一个是《收入按月计算》,也就是适用于广大打工人的,给出了分界点、各档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三列,分界点为 3000 、12000 等,速算扣除数为 210 、1410
第二个是《收入按年计算》,适用于劳务报酬等非按月的收入,同样包含三列,分界点为 36000 、144000 等,速算扣除数为 2520 、16920 等等,你看到的应该就是这个表格,其实这恰恰就证明了这种情况下的速算扣除数本来就应该乘以 12
而年终奖是第三种计算方法,只给出了分界点和速算扣除数,分界点为 3000 、12000 等,速算扣除数却是 210 、1440 等,等于抄作业各抄了一半

其实去查一下更多的历史文件就会发现,历史上税率曾经调整过,而每一次的税率更新都会伴随着速算扣除数的更新,并且都是和我前面说的推导过程是吻合的,这也证明了早期政策制定者的本意就是规定区间和税率,同时顺带给出速算扣除数,结果后面抄作业的人把这个大前提给丢掉了,直接抄了速算扣除数,大概就相当于小 A 写了一个计算阶梯税率的函数,先是按原始公式计算的,后面进行了优化,提取出了速算扣除数,而小 B 在照抄这个函数时把它当成了原始的公式,于是只修改了分段点,却没有相应地去修改这些看不懂的 MAGIC NUMBER
333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简单总结就是,对于政策制定者,需要提供的信息是:税率各档分界点在哪里,以及每一档的税率是多少,这就是制定一个阶梯税率政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至于速算扣除数,是完全由前两个信息决定的,就算不直接写进政策里,实际操作的人自己也能推导出来,这个数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这里看似有 3 个参数,实际上只有 2 个
而到了年终奖这里,却离谱地直接给出了分界点和速算扣除数两个参数,并且速算扣除数还是从另一份表格里搬过来的,最终导致了产生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合理的阶梯税率,反而成了一个奇怪的锯齿状函数
333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PrinceofInj 这个帖子里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理解速算扣除数到底是怎么来的,我来用小学数学知识从头推导一遍吧,首先说月薪,把前几档的税率列出来如下
(0, 3000): 3%
(3000, 12000): 10%
(12000, 25000): 20%
...
假设工资在(3000, 12000)之间,那么依据上面的税率,计算公式为
(3000 * 3%) + (x - 3000) * 10%
化简一下可以得到
90 + x * 10% - 300 = x * 10% - 210
这就是第二档中的速算扣除数 210
同理假设在(12000, 25000)之间,那么依据上面的税率,计算公式为
(3000 * 3%) + (9000 * 10%) + (x - 12000) * 20%
= 90 + 900 + x * 20% - 2400
= x * 20% - 1410
得到了第三档的速算扣除数 1410
其他的依此类推
所以说 210 、1410 这些数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也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真正的本质是阶梯税率,在按照阶梯税率计算的过程中对一些常数部分进行化简得到的结果,脱离了原本的分段点和税率,这些数没有任何特殊的含义
而到了年终奖这里,分段点变成了 36000 、144000 等,但仍然机械地照搬了 210 、1414 这一组速算扣除数,导致了最终的这个畸形的结果
333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snw 你自己真正地去亲手推导一遍速算扣除数的来源再来讨论“本质”,现实生活中这种阶梯计费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水费、电费等,只要是阶梯计费,都能相应地推导出各自的一组“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的值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其真正的含义是当前分段之前的所有完整分段的累加值,因为这部分已经可以视为常数了,所以可以把相乘并求和的结果保存起来,省去了重复计算,是典型的空间换时间的基本操作,所以“减去速算扣除数”不是本质,分段求和才是本质,速算扣除数只是一个中间结果,难道能在计算电费时减去水费的速算扣除数吗?
把月薪的速算扣除数无脑地挪用到年终奖的计算上来,就破坏了“速算扣除数等于前面所有完整分段的累加值”这一根本条件,所以导致了这样一个牛头不对马嘴的结果
334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snw 说白了,对任意一个由多条线段首尾相接的分段函数,都能设计出一组“速算扣除数”,是先有的分段函数,才有的速算扣除数,并且速算扣除数的取值由原始函数每一段的斜率决定,脱离了“计算原始函数的值”这个上下文,“减去速算扣除数”这个操作将毫无意义
整件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当初制定这个政策的工作人员要么没有理解“减去速算扣除数”这个操作的本质,要么就是一时疏忽,导致得出了现在这个畸形的公式,并且在审核阶段也没被发现,导致了政策被正式发出来,而一旦发出来,再修改就必然会面临之前的错误被暴露,以及权威受损等困境,所以才先射箭再画靶地提出了各种理由来往回圆,说直白点就是继续死扛呗
其实这些小心思作为成年人也都能理解,所以无非也就是苦笑一声接受而已,但是以“难道你比制定政策的人还懂”、“哗众取宠”等理由来嘲讽指出这个显而易见的数学错误的人,那简直就是对大家所受的基础教育的侮辱了
334 天前
回复了 unt 创建的主题 职场话题 今天才知道年终奖一次性计税的惊天 bug
@snw 你才是没有理解本质,月薪之所以有“速算扣除数”的存在,是为了简化分段函数的计算,换句话说税率的分段函数才是本体,“速算扣除数”是在计算这个分段函数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中间值,脱离了原本的分段函数,这个速算扣除数将变得毫无意义,而在计算年终奖时机械地减去这个速算扣除数,就跟把质量和温度相加一样荒谬,实际上如果先把年终奖也定义成一个没有间断点的分段函数,然后再推导出一个新的“速算扣除数”,那么这个速算扣除数将会正好是原来那个*12 ,这样的速算扣除数才是有意义的,学数学和物理的人都很容易现在这个计算方法的荒谬之处,荒谬程度就相当于一个连量纲都对不上的物理公式,其实这个政策刚推出之时就收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并且也都指出了这个错误产生的根源,只不过因为某些大家都懂的原因不予修正,同时还提出了所谓的优惠之类的理由来进行找补,但是这些都改变不了“把一个公式的中间结论无脑套用到另一个不适用的公式上是错误的”这一事实
1  2  3  4  5  6  7  8  9  10 ... 20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332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17ms · UTC 00:17 · PVG 08:17 · LAX 16:17 · JFK 19:17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