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创建于 2653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版本为 沈志明翻译,标注 “译文名著精选”,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需要说明这本书不是全本,二十所谓的“精华本”。当然依然很有趣。下面是观感:
我很喜欢这本书,喜欢这本书的流畅自然;我也很烦这本书,有的时候絮絮叨叨。我不想过多评价了,只把读的时候一些简短的感受写了下。看完了这本书感觉脑子一片恍惚
第一卷:孔布雷之夜
我时常感叹人类的思想是多么的神奇,黑暗阻挡了我们的视线,却无法阻挡我们的思绪。灯一关,我们就遨游穿梭于脑海之中,构成我们的回忆从记忆当众跳出来,大声的宣称着自己的主权,一个又一个走马观花一般倾覆又上台。只不过最后却为一个又一个实体的影子所击败。月光投撒的光芒,打在家具上,我们的脑子仿佛刚刚醒来一样,摆放各种物件。灯一开,这些印象好像地狱的魔鬼一般,面对上帝的君威哭喊着推搡着纷纷跳入赫克拉火山,最终败给了光明的威力。
当然并不单纯是这些记忆,孩童的心情是多么的单纯然而复杂的世界却常常坚硬的给予拒绝。我们自己制造出各种美德,所谓“坚毅”,“刚毅”。却连基本的同情心都没有。是我们距离那种单纯的孩童世界太遥远,所以我们才刻意要求孩童也必须向我们一样吗?令人迷惑。
第二卷、第三卷:”在斯万家哪边”和”在盖芒特哪边”
我被文字的魅力所惊扰,这些平面的字句竟然刻画出立体的丰富的美景和沁人的馨香,那场景是如此的吸引人,纵使普路托斯拿丰饶之角跟我对换我也未必乐意。不过我却忽然有了一种担忧,死神收割的不单纯是我们的生命,曾经生活的记忆,曾经爱过的女人,这些都是债务的利息,而将死之人只能苦苦挣扎着用尽全力把“身外之物”记于纸上,渴求留下点滴活过的存在。书中的生活是如此的生动,是不是预示着作者命不久矣呢?
第四卷:斯万的爱情。
我感觉我仿佛是一个隐藏在幕后的卑鄙小人,看着斯万渐渐被自己所构筑的美好面孔所蒙蔽,我看着奥黛特逐渐把斯万这只飞蛾陷入自己的蛛网之中,斯万非但没有意识到自己身陷囹圄反而还不断的肯定自己的感情,奥黛特已经不单纯是画家笔下美的化身,她的内心无比单纯仿佛圣母一般圣洁,每每想到自己怀疑奥黛特斯万就觉得自己仿佛罪孽深重,得说,恋爱降智商,斯万本身就贫乏的智商更是不够用了,丝毫不能体会到圣洁的面孔下卑鄙的勾当。不过,智商做不到的东西,妒忌却能做到。或许是出于偶然,或许是处于厌烦,斯万终于注意到了奥黛特那圣洁面孔之外的东西。生活向他挥手的动作终于被他注意到,斯万也向另一个自己告了别。
我得说我比较残忍,当我看着斯万陷入痛苦,他内心被各种人或者说奥黛特捅刀子时我内心无比痛快,恨不得他在蒙蔽几年。当斯万为自己的“卑鄙”而自责,为奥黛特开脱时,我忍不住编排结局使斯万下场更加悲惨,让他为自己编织的舒适的“床”,砰然化为齑粉:奥黛特最终投向了另一个人的怀抱,斯万最终沦为了他曾是座上宾的地方谈论的笑话。最后到底斯万还是醒了过来(他是从梦中被叫醒,也是从梦中惊醒),只能说作者是仁慈的。
第五卷:盖蒙特一家
说起来,这一章节简直如同一处滑稽戏一般,每个人物,或者说每一个舞台上的演员都滑稽万分,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都是见识短浅的受害者,都是优雅生活的受害者。如果说前面几张,主角还对这种有品位的生活保留了些许颜面,那么这一卷主角就直接撕掉前面的顾忌,火力全开的嘲讽了。有的时候你甚至会忍不住惊叹,哇,内容前进了两百页然后场景竟然还是在盖蒙特家的沙龙里,然后你回想一下便会发现脑子里面似乎只有对于贵族生活的鄙夷。小小的同情的火苗轻易的就被作者扑灭。
不过我得说,普酷斯特的文笔如同甜食一样吃多了终究是令人不舒服的,喜欢的人或许觉得笔调辛辣,言辞优美;而反感的人会觉得辞藻华而不实,明明简单的话语,非要横生枝节。再怎么美味可口的蛋糕,吃多了总是会腻的。相比之下,我更偏爱第一章思维的奇妙,那里各种转折连续显得生动自然,充满孩童的纯真。而本卷则多次包含“言归正传”和不通畅的话语,让人感觉生硬不已。我看了一下译者的名字发现竟然又是沈志明,完了,我对着人印象算是彻底毁了。
说起来,我实际上还感觉普鲁斯特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笔触了,没有办法再继续描写壮阔的宏大的场景,实际上第五卷越往后越来没有那种顺畅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名字太多的缘故,感觉没有表现出他自己总结的“没有窗户的笨重的建筑”感。如果说他更想表现流动感的话又觉得力度不够,完全不像前面几章自然。
第六卷:失而复得的时间 1
这一章读起来令人有些难以接受,仿佛那个曾经躲在文字背后戏谑的作者变了个人一样忽然开始大讲艺术的真理,这种转变就好像一个风流浪子忽然转性变成上帝最忠实的信徒,忽然开始大讲自己身上神秘的使命一般。作者大谈所谓见解的浅薄,提出文艺作者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只表达自己的印象而不是把一些随意的想象,其他世代的崇拜者的想法(好像他第五卷不是自己写的一样)强加于文字之中,他还批评了所谓现实主义的荒谬,职责那些现实主义理论家玩弄虚无的字眼,脱离真实的情景,反而距离现实最为遥远。只不过作者对事物本质的真诚,总让我觉得是对于他自己赋予本质的真诚罢了。这种赤诚还让我想起了一句一部分“文青”喜欢的话语,一切今生的遇见不过是前世重逢。
我并不欣赏作者说的这些东西,这些仿佛真理的呢喃令我感觉厌烦,我反感动不动就大谈什么痛苦与激情,我不反感痛苦的最重要原因是生活平淡缺乏刺激,痛苦令我感觉我还活着。然而仿佛除了表示激情和活力之外就不应该存在其他的艺术在我看来是愚蠢的,欣赏大海的辽阔就不能喜欢小溪的宁静吗?这恰恰体现普酷斯特并不关心所谓普通人的矛盾,时代的悲剧,迷茫失落之人的无助。我完全无法被这一番带着脂粉气的“肺腑之言”所感动。
第七卷:失而复得的时间 2
这一章的内容实际上已经在前面好几章节说过了,所以我感觉有点多余,这一章最令人反感的是作者那种自己的书已经写的很到位的感觉令人厌烦,第六章里那种轻微的质朴已经变成了一种骄傲实际上类似所谓消亡,内心的财富,爱情,这些观点早已体现的很透彻了,只不过前面几个章节这些不是重点。但是有必要把说过的事情从新重复一遍吗?难道我读的书是一个病人的著作吗?对于一个躺在病床上动不了的人,他的想法,他的回忆已经变成他手里最后一枚金币了,谁也别想染指。我感觉普酷斯特并不厌烦他曾经描写过的各种浅薄的“沙龙”场景,恰恰相反,这些回忆已经是他的宝贝咯。
4 条回复 • 2017-10-10 09:32:22 +08:00
|
|
1
williamx 2017-10-09 18:39:20 +08:00
意识流就是唠唠叨叨的
|
|
|
2
hxndg 2017-10-09 20:18:03 +08:00
@ williamx 但是能够很明显的看出来普鲁斯特后面几卷的思路已经不流畅了。
|
|
|
3
veapon 2017-10-10 00:52:40 +08:00
居然啃完了,敢问流氓岁数多大?哈哈
|
|
|
4
hxndg 2017-10-10 09:32:22 +0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