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事干看地图,然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
例如,大比例下有限显示的是各个地级市,放大后下面地级市的区以及各个县的显示逻辑是不同的。
比如我在百度地图地球景观上查看闽南地区,大比例下首先显示漳厦泉三市,然后放大比例观察,可以显示安溪,同安,翔安。再放大,显示漳州长泰。再放大,才会显示厦门的集美区。
这些区县的显示顺序是由什么决定的,离最近地级市的距离?自己的面积?还是什么。
各家的地图 UI 上地名显示的算法似乎都是同一套?具体逻辑是怎么实现的。
往深处想,目前这种算法有没有一些影响,比如降低了高分辨率下一些地区的曝光度之类的?
![]() |
1
kaka1 52 天前
应该是行政等级相同的地点显示优先级是一样的,剩下就是标签碰撞检测算法,保证缩放地图时文字不会重叠在一块,这里的影响因素就剩下标签位置(政府所在的位置)和文字长度。
国内各家地图目前都是矢量瓦片技术,技术上多多少少应该都借鉴了 mapbox |